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八闽文物

八闽文物·巧夺天工 | 近代沈正镐脱胎漆器

来源: 福建省文物局、“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4-03-07 10:34      点击数:      字体:          默认
来源: 福建省文物局、“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4-03-07 10:34     
点击数:{{pvCount}}      字体:          默认

来源: 福建省文物局、“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 2024-03-07 10:34

点击数:

字体:          默认

  极具地域特色的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脱胎漆器不仅色彩含蓄丰富多样,手感光滑柔润,而且具有坚硬耐磨、耐酸碱腐蚀、耐高温、防水、耐盐等一系列优点,质地轻盈。

  “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轻”的写照。福州脱胎漆器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其从塑胎、选料至成品有二十几道工序。

近代沈正镐脱胎竹根瓶

脱胎 脱胎漆器

通高113厘米 口径32.5厘米 底径38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沈正镐脱胎竹根瓶,沈绍安家族漆器的传世精品。该瓶口沿外侈,呈不规则连弧形,瓶身呈竹节生长状,主节粗壮,略长,直径,腹微鼓,节轮清晰,外壁贴小叶,加饰枝叶底附弧形三足,足壁外呈细密颗粒状,表现竹根断面的生动逼真。

  这件瓶最具代表性的工艺首推“薄料”和“印锦”,薄而劲展的竹叶采用“印锦”工艺压模而成,笋黄的瓶身配以叶青的竹枝,旁逸斜出,意趣盎然,整件作品都有含金晕银的色泽,华美雅致。

  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1767—1835年),恢复了传统的“夹纻”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创造了脱胎漆器。经过沈氏家族几代人的继承发展,到沈绍安第五代子孙时,沈正镐(1862—1931年)和沈正恂两兄弟在前辈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发明了“薄料”技术。经过反复试验,兄弟俩发现把金箔、银箔研成粉末和熟桐油调在一起,可以制成淡黄色或者银白色的浅色漆,再和其他彩色相混,便可调配出一系列浓淡深浅、鲜艳明亮的色彩。“薄料”技法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金银彩绘技术,完善了福州脱胎漆器从制胎到漆器表面装饰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体系,大大提升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工艺水平,福州脱胎漆器由此进入了黄金时代。

近代沈正镐脱胎荷叶瓶

脱胎 脱胎漆器

通高98厘米 口径38厘米 底径54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该瓶主体呈青绿色,瓶身呈一片荷叶向上束拢状,口沿外卷,自然翘曲扭转,呈不规则的连弧形,瓶颈微束,瓶腹微鼓,叶脉清晰流畅,形态大小不一的红荷绿叶莲蓬环绕底座,簇拥的红荷陆续开放。纵观整器,造型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古典端庄。该瓶色彩绿肥红瘦,通体泛着金属的光泽,随瓶身和荷花的形体转折弧度自然变化,颇显华美。

近代沈正镐脱胎提篮观音

脱胎 雕塑造像

通高75.5厘米 底径为37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观音面盘端庄丰满,头梳高髻,含眸下视,肩披长带,身着通肩花边大衣,腰部束花结带,长裙曳地,双手带镯,右肘前曲,手提鱼篮,左手收贴右腹下,跣足立于浪花翻卷的荷花座上。塑像呈古铜色泽,隐隐泛着金属的光泽,手感光滑柔润,这是福州特有的漆器工艺“薄料”技术和“揩清”技术所赋予的独特美感。

  “薄料”技术是将金银箔研磨成粉均匀的混入色漆中,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仿佛均匀的拍打敷色其上的,而“揩清”技术则是在打磨很平滑的基础上用提庄漆混合生油均匀敷搽其上,再用手掌来回揩磨直至光泽显现。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