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漳州市委办公室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漳州开发区、常山开发区、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党工委(党委)和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漳州市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漳州市委办公室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5日
漳州市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全面打造海峡西岸最具世遗品质和原乡情怀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我市文旅经济,根据《福建省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旅经济规模明显壮大,力争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50亿元;文旅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购物支出占比达到18.5%,新增一批规模以上文旅企业;文旅形象得到持续提升,新增一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品牌,持续打响“花样漳州·滨海城市”品牌。
二、工作任务
(一)实施漳州文化标识体系构建行动
1.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加大考古发掘和交流互鉴力度,重点支持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推进漳州文化基因解码,深入挖掘漳州文化时代价值。实施漳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贡献漳州力量。
2.创新培育系列文化品牌。强化“福”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推介,办好“福”文化展览和创意设计大赛,推动“福”文化IP转化,打造一批富有地域性、原创性的“福”文化精品出版物。开展“一月一主题、文化进万家”活动,全面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持续打响“福满乾坤开漳大吉”文化品牌。加大开漳文化、朱子文化、阳明文化、黄道周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红色文化,依托红军进漳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融合历史、故事,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品牌。建设闽南书屋、闽南书院、闽南文化街区、闽南小剧场等一批“闽南系”文化重点项目。
3.深化对台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家文化交流品牌项目,通过承办或举办国际性、全国性赛事和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海峡两岸融晴艺术展、“两岸”好声音等品牌活动,塑造承载区域特色的文化形象。继续推进芗剧团、木偶剧团、潮剧团、武术团体、宫庙等文艺院团和民间社团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民间往来。
(二)实施重点文化产业升级行动
4.推进广播影视产业繁荣发展。积极推进福建电影精品工程、闽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工程,打造具有漳州特色的外景拍摄地,争取全国政法题材影视基地落户漳州。推进智慧广电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网络视听、高新视频产业等。推动“影视+旅游”多元融合,培育影视旅游、摄影旅游等新业态。
5.促进出版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广播电视迭代升级工程,加快数字印刷、智慧广电、数字报刊、数字文化等智慧传媒体系建设。推动印刷业转型升级和实体书店创新经营,丰富实体书店经营业态,推动实体书店融合发展。
6.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将文化创意、时尚元素融入传统手工艺。推进工艺美术与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传统手工艺元素植入影视、动漫产品,带动传统手工文化传播和衍生产品开发销售。推动工艺美术类“漳州好礼”进景区、街区。推动建设文化创意和传统手工艺融合发展交易平台,打造工艺美术传习、交流、宣传平台和基地,鼓励企业和从业者研究创作精品,积极参加比赛和展示展销,激发创作热情,促进传承创新。
7.推进创意设计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办好文创赛事,以“闽南文化+花样漳州”IP为突破口,强化“花样漳州”区域商标品牌运用推广,推动创意设计与本地工业、农业、新零售等产业相结合。支持企业打造优秀动漫原创作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影视等动漫产品,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道具等衍生产品,丰富文旅业态。支持创意设计单位参与古民居、古村落等开发利用,赋能乡村振兴。
(三)实施文化艺术点亮行动
8.开展书画戏剧展览展演。围绕“一城市、一热剧”,编排一批反映漳州民俗风情和名人轶事的剧目,支持本地主要旅游景区打造旅游演艺精品。经常性举办书画展览活动,组织芗剧、木偶等戏剧在漳州古城开展常态化演出,推动南靖县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等县级国有文艺院团进景区,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漳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9.培育发展音乐产业。鼓励发展线上线下音乐产业,支持开展音乐节庆活动,鼓励音乐装备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街头文化艺术。支持文艺院团开展音乐季活动,推广原创音乐作品,带动相关专业院校开展音乐创作和演出实践活动。
10.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设施建设,新建一批非遗展示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等。推动非遗技艺与音乐、舞蹈、戏曲等结合,打造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和非遗文化研学基地。开通非遗抖音号,常态化宣传推介漳州非遗技艺,在重点推介的精品旅游线路中,有机衔接非遗产品和技艺。
(四)实施文旅跨界深度融合行动
11.加快文旅融合示范建设。依托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开漳文化、关帝文化、土楼文化等漳州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标志性文旅融合产品和项目。通过土楼景区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土楼夜游、土楼观光、土楼文化沉浸体验主题产品,力争将福建土楼(南靖、华安)旅游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2.加强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推动东溪窑(南靖、华安)省级古遗址公园、平和南胜窑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打造考古文物旅游精品项目。推进非世遗土楼活化利用,支持南靖、华安、平和开展土楼活化利用试点。改造提升县区博物馆,鼓励社会力量规范开办博物馆,推出“镇馆之宝”和数字文物产品。鼓励漳州市博物馆、红军进展纪念馆等试点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博物馆(纪念馆)文创IP。
13.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促进茶制作技艺活态传承,结合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等,策划推出茶主题文艺作品,开展走茶道、学茶技、品茶艺、住茶宿、评茶赛、论茶术等活动。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支持做精做细漳州“六泡茶”,培育一批茶文化庄园,建设一批茶文化小镇,开发一批茶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五)实施旅游景区创新提升行动
14.建设国内知名旅游景区。深入开展景区“创A”“升A”工作,力争2025年全市3A级及以上景区突破35个,实现“县县有4A”。支持长泰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东山县马銮湾、华安土楼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支持长泰天柱山欢乐大世界景区、龙海鹭凯生态庄园等创建4A级旅游景区,推动平和灵通山风景区、东山彩蝶湾景区等创建3A级旅游景区,并逐步推开2A级景区评定,不断提升全市旅游景区管理水平。
15.完善全域生态旅游产品。突破空间限制,强化资源整合,丰富产品供给,突出打造以世遗土楼为主题的山区生态游、以国道G228线滨海风景道为串联的滨海度假游、以漳州古城为主体的闽南文化体验游。推动南靖县官洋村、长泰县山重村、华安县官畲村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质升级。争创一批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区),新培育一批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品牌。
16.优化旅游精品线路。结合清明、五一、端午、暑期、中秋、国庆、春节以及中国旅游日等重要节点,梳理本地特色游、乡村游、周边游等微旅游产品,推出各具特色的“福”文化、闽南文化主题、四季游、亲子游、康体游等适合周末期间出行的微旅游线路。注重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联合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文旅资源的对接与合作。
(六)实施“+文旅”新业态培育行动
17.做大滨海旅游。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目标,依托白塘湾、火山岛、龙美湾、翡翠湾、东山岛、金汤湾、梅岭半岛等优质滨海旅游资源,以G228滨海风景道为轴,串点连线拓面,推动开发一批海洋文化创意产品,建设一批标志性滨海旅游产品,推出一批滨海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推进东山岛等重点海岛建设,培育“游岛玩海”系列产品。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依托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建设渔港经济区,推动中国海洋生态牧场渔旅融合综合体建设,打造“渔人码头”、“渔市游”等渔旅融合新业态,新评定一批“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18.做强康养旅游。发展温泉旅游,推动温泉与非遗、文化、康养、民宿、美食等融合,培育一批温泉品牌企业。充分发挥“片仔癀”“长寿之乡”“温泉之乡”等健康符号的叠加效应,重点开发森林康养、温泉养生、中医药康疗等旅游产品,引领康养旅游产品高端化、精品化、定制化发展。推进森林康养与中医药养生、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等结合,创建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和知名品牌。探索利用海水、海盐、海泥等海洋资源,发展康养中心、美容中心等新业态,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职工疗休养,新认定一批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
19.做优研学文旅。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主题,开发一批涵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国情教育、自然生态等板块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推出农耕民俗、红色教育、茶文化、温泉休闲、非遗体验等主题研学线路,建设一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农庄、农业综合体在平和、南靖、诏安等农业特色县推广农旅研学游;结合东南花都花博园等度假休闲景区建设研学基地,开展以素质拓展、户外体验为主的营地研学游。
20.做深工业旅游。推动“工业+旅游”,拓展工业博物馆游、观光工厂游、工美文创游、研学科普游等新模式。依托主题工厂、工业遗产项目等,提升福建海丝钟表博物馆、漳州片仔癀博物馆、漳浦天福茶观光工厂等项目建设水平,争取打造工业旅游示范标杆。
21.做热体育旅游。以打造“一县一品”本土品牌赛事为基础,构建市县品牌赛事体系,培育若干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以“中国女排娘家”基地、东山国家帆船帆板训练基地、海洋运动文化中心、古雷欢乐岛足球小镇为依托,发展冲浪、帆船、足球运动、气排球等体育旅游新业态;发展登山、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推动低空飞行、游艇、海钓等休闲运动发展,培育电子竞技产业。
(七)实施消费潜力激发行动
22.强化市场营销推广。顺应潮流趋势,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与央媒、省级、市级主流媒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官方微信号、微博、抖音号、闽南日报、漳州电视台、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漳州新闻网、漳州广播电视报社的作用,加强文化和旅游品牌宣传,讲好漳州故事。促进漳州游、周边游发展,开展“周末趣玩·每周一线”福建微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加大长三角等主要客源地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拓展客源市场。
23.深化地标文旅融合。引导优质文旅资源和地理标志产业深度融合,在地理标志产品核心区域加快推进地理标志展馆(驿站建设),鼓励本地高水平餐饮机构参与“地标餐”的开发和推广,着力打造“山海融合”两条地标游精品线路,实现地理标志产业和文旅产业的互相提升。
24.拓展文旅消费领域。推动“花样漳州”伴手礼、漳州“六泡茶”和特色美食进景区、进街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非遗文化、地方戏曲、街头艺术等,打造特色茶馆。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等活动,鼓励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等优惠政策,引导文旅消费。支持全域旅游卡赋能升级,以旅游景区景点为核心,串联全市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特产店等旅游业态,推动全市各级工会为会员购买全域旅游卡,促进文旅消费。
25.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依托重要假日节点,开展观光游憩、文化体验、餐饮购物、旅游演艺等夜间消费活动,打造特色夜经济品牌。推动漳州古城、东山铜陵古镇、南靖云水谣等重点街区提升业态,创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八)实施市场主体壮大行动
26.突出招大引强。创新招商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上市公司和文旅头部企业,在市内投资布局重大文旅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重点旅游企业采取并购重组、合资入股、有偿委托经营等方式,引进知名旅游集团和管理服务品牌企业,提升竞争力。
27.支持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好本地企业,运用政策引导、改革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扶持壮大漳州文旅康养集团、南靖土楼公司等重点企业。支持国有企业以合资、合作经营方式,加强与知名旅游集团和管理服务品牌企业合作,导入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人才资源、客源渠道,有效整合漳州丰富的文旅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8.畅通金融支持渠道。健全文旅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成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纾困贷款、文旅专项贷等惠企政策,加大对中小微文旅企业信贷支持。
(九)实施重大项目带动行动
29.推进一批重点签约项目落地。聚焦与重点文旅企业达成的合作项目,加快推进长泰荟语酒店项目、漳浦车本红色旅游项目、南靖下版美庐民宿等签约项目,加强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优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前期进度,争取尽早落地。
30.推进一批重点在建项目建设。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在项目转化上再提速,全面推进G228滨海风景道、漳州古城保护开发、“八闽(漳州)不夜城”、漳浦龙美湾旅游区项目、东山苏峰山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南湖温泉酒店项目、漳州通美云水谣庄园及森林康养基地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尽快达产达效。
31.推出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加强项目策划,精准推出一批具有支撑和牵引作用的文旅融合重大招商项目。用好“9·8”投洽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平台,紧盯中央企业、文旅头部企业等,争取引进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
(十)实施文旅数字赋能行动
32.构建数字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全市文旅企事业单位“上云用数赋智”,建设一批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网上文旅集散中心等,依托“花样漳州”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结合“花样漳州全域卡”“智慧旅游”两大平台载体,打造集统一预约、公共服务、文旅消费三大版块于一体的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铁路、航空、地图导航等头部互联网平台与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车队等传统旅游企业实现数据共享。
33.培育数字文旅新业态。推动并完成全市国家4A级(含)以上国有旅游景区通过软硬件建设,普及网上购票、二维码、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能导览提升及应用。推动市级公共文博场馆根据《福建省公共文化场馆智能导览建设导则(试行》,分类分级实施智能导览建设。对接全省文博场馆和旅游场所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实现文旅场所“一码通订、一码通验、一码通行”。推动运用5G、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大力发展云演艺、云直播等沉浸式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体验、新服务。加快智慧场景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
三、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作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集中力量、主动作为,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对照《重点任务清单》(见附件),抓实抓细具体工作,共同推进文旅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文旅经济发展重大事项,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统筹推进全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服务保障。各地要建立健全文旅经济指标监测调查体系,加强用地用林用海等要素保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强化文旅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懂文旅、会经营、善管理的领军型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和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进政校企战略合作,加强高等院校文旅经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服务文旅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打造“文旅行业服务技能大赛”品牌,全面提升文旅行业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
(三)强化正向激励。细化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任务,促进各项工作措施有序开展、落实到位。对文旅重大项目多、文旅经济发展好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适时给予正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