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错时延时开放试点专栏 > 典型案例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建设“书香城市”文化地标——厦门市图书馆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延时服务

来源: 厦门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4-12-20 10:13      点击数:      字体:          默认
来源: 厦门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4-12-20 10:13     
点击数:{{pvCount}}      字体:          默认

来源: 厦门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 2024-12-20 10:13

点击数:

字体:          默认

  厦门市图书馆创办于1919年,现有文化艺术中心馆区、集美新城馆区和中山图书馆(鼓浪屿分馆)三个馆区,总面积8.7万平方米。现有在职职工总数148人,其中在编人员102人,非在编人员46人。现有纸质藏书481万册(件),电子文献1098万册。2024年1-11月,共接待读者456万人次,外借文献542万册次,数字资源浏览量4780万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活动2195场次,128万人次参与;微信粉丝量73.2万,新增微信粉丝6.4万个,新媒体阅读量532万次。服务效能长期位于全国同类公共图书馆先进水平。

  为贯彻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厦门市图书馆多措并举开展错时延时服务,并通过激活社会资源、创新运用新技术、创新读者活动等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错时延时服务情况

  一是常年实行错时延时服务。成人阅览区工作日、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8:00-21:00,中午无休,日开放时长达13小时。少儿阅览区工作日开放时间10:00-18:30,中午无休,日开放时长达8.5小时;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开放时长达13小时。二是增设“深夜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2022年对自助图书馆进行空间优化提升,改造后两个馆区自助阅读空间总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可提供文献外借、书刊阅览、电子阅览、自助办证、自习备考以及新书荐购等综合服务。同时调整开放时间,开放时间每日均达17小时/天(7:00-24:00),每周开放时长达119小时,全年无休,该项举措,弥补了夜间文化供给不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市民的欢迎,《人民日报》党媒平台、《学习强国》、《福建日报》网络平台等媒体高频次报道。

  二、创新做法

  (一)激活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一是打造“金融阅读空间”。为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社会化合作,聚力民生服务,打造“小而美”多功能金融阅读空间。自2022年起,厦门市图书馆利用本市各类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布局社区化、便民性等特点,推出“图书馆+金融”合作模式,打造新型阅读空间,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有效推进合作共建,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建设金融公共文化新空间的指导意见》。目前,已在全市建设开放“金融阅读空间”30家,有效推进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二是打造“信用图书馆”。2018年,依托厦门市政府打造的白鹭分信用体系,试点落地使用“白鹭信用”借书,打造“信用图书馆”。是厦门第一个白鹭分信用落地项目,也是全国较早依托政府信用载体开展信用借阅服务的图书馆之一。2022年与厦门市社会保险中心合作,启动社保卡(市民卡)“一件事一次办”便民服务,市民在全市500个银行网点办理市民卡时可同步办理“白鹭分”信用借阅证。截至目前,全市信用持证读者超20万人,占新发展读者五成以上;借阅文献量超4300万册次,占总借阅量近7成。

  (二)贴近群众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一是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利用周末、寒暑假和节假日,举办“青少年寒暑假热读活动”“4·23世界读书日”“我与书缘”主题活动”等五大系列活动。注重品牌打造,重点培育开展了“快乐绘本秀——家庭阅读推广大赛”“我为经典发声——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厦门文史沙龙”等近15个品牌活动。2024年1-11月举办各类读者活动2200多场,参加活动近130万人次。二是创新活动形式。2024年创新性推出“阅读夜市”系列活动,共开展七个融传统民俗、非遗项目体验、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于一体的“阅读夜市”系列活动190余场次、近23万人次参与,被纳入2024年厦门市民文化节系列品牌活动。三是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地方文史活动品牌。联合市闽南文化研究会打造全新活动品牌“圕圕围茶派”,以闽南文学艺术鉴赏为主题,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年举办活动3场次2850人次参与;持续深耕“厦门文史沙龙”活动品牌,年举办活动13期995人次参加,其中“明清以来闽台及海外批信研究”活动及主讲人研究成果被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厦门日报等媒体平台广泛关注及报道。

  (三)创新技术运用,提升服务质效。一是提高服务智慧化水平。首创定制开发“智能蓝牙导航系统”,读者只要输入想借的书名或目标功能区,导航系统就会画出详细路线图,帮助读者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时间找到,实现图书、设备、空间等“一键导航”服务;原创开发“预约柜”智能设备,实现文献预约服务的智能化获取;创设“智慧教室”,通过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融合,本地与远程相结合,促进个性化、开放式和泛在化学习。二是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推出网上借还服务。主动对接市政服务云平台,服务嵌入“i厦门”“市民卡app”,推出“飞鸽传书”送书上门、“还书易”线上图书代还服务。“飞鸽传书”拥有60万册图书供读者选择,为全市公共图书馆近140万持证读者提供线上下单、线下24小时图书配送到家服务。

  (四)打造特色主题馆,提升服务内涵。以“馆中馆”形式打造特色主题馆,建成开放“地方人文馆”“名人赠书馆”“电影阅读空间”“洪卜仁剪报资料馆”等8个主题馆,为市民提供图书阅览、文化展览、学术交流、读书沙龙、数字阅读等多元服务。其中,“电影阅读空间”是依托馆藏地方特色电影专题资料打造的福建省公共图书馆首家电影主题空间。陈列厦门电影大事记、厦语电影流金岁月等专题图文展、实物展以及近千册“电影”主题书刊资料,为读者提供阅读、展览、沙龙、电影欣赏等多元文化服务。“洪卜仁剪报资料馆”是2024年打造的全省公共图书馆首个“文史剪报资料”主题馆,收藏福建省著名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捐赠的厦门地方及涉台、涉侨等100多个专题、十多万件地方文史剪报资料。目前已挖掘整理出“华侨华人专题”“经济特区发展专题”“鼓浪屿专题”“涉台专题”“抗战专题”等5大专题,共256件17507篇剪报资料及100篇手稿、档案,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五)多措并举解决人手紧张的问题。一是采用服务外包。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合作方式,将图书馆非核心业务通过社会化合作进行外包,外包项目如物业、维保、图书分类上架、物流配送、图书加工等。二是推动志愿服务。制定《厦门市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制度》,对志愿者招募、培训和考核进行规范管理,目前登记在册各类志愿者5000多名。针对学生志愿的“文明小督导”志愿服务参与读者共计7000余人次。切实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18年2月,“让我,做你的眼睛”助盲阅读志愿服务入选文化部“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2020年12月,“同在一片蓝天下”城市流动儿童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项目”获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等7家中央部委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厦门市图书馆)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