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三项重要水下考古成果。会议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肖玉琴处长、漳州市政府党组成员马涛涛应邀参会,其他相关省份考古部门代表、地方政府代表,以及二十余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船舱内瓷器堆积
会上,国家文物局“十四五”重点水下考古项目——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发布了重要工作成果。圣杯屿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半岛东侧海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2022—2023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对该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
瓷器包装方式
圣杯屿沉船遗址位于水下约30米处,主体区域残存有木质船体和成摞摆放的船货堆积,范围约300平方米。木质船体艏西北艉东南,约310°,残长约16.95米,最宽处保存约4.5米,残存9道隔舱板和10个船舱。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浩在会上介绍,该遗址共发掘出水文物标本1.7万余件,主要为龙泉青瓷,另有少量陶罐、铅锤、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出水文物中的龙泉青瓷数量达到17196件,器形主要为碗、盘、碟、盏、洗、缽、香炉和高足杯等,年代为元代晚期。这批瓷器数量多、器类相对单一,无使用痕迹,为典型的外销贸易瓷。
项目实施期间,水下考古队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和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例如采用水下摄影拼接技术,国内首次在低能见度海况下获取沉船遗址的高清全景三维影像。设计多层筛选框,国内首次将沉船内所有泥沙过筛、浮选,取得较好的效果,提升了水下考古发掘获取材料的能力。
清洗文物合影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是近几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该沉船是目前出水龙泉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是元代晚期龙泉瓷器外销高峰的典型代表,重现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实证了漳州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段和节点。该沉船以及发现的船上生活和航海相关文物,对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发现的舭龙骨是目前国内仅存的考古实物,该技术为改善船只航海性能、保证航海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据苏联学者勃拉哥维辛斯基研究,西方在19世纪前25年才开始使用该技术,圣杯屿沉船舭龙骨的出现比西方早400年左右。由于该技术具备简单、经济的优点,至今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减摇装置之一,被誉为是中国先民对世界航海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
第二层船载文物图
考古队在发掘过程中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并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创造了多个经典,提升了我国传统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对建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水下考古学具有积极的推进意义。
器物照片
(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