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类别:B类
洪世键委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戏曲抢救性传承的建议》(2022211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福建是地方戏曲大省,戏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现存23个活态剧种,本土剧种18个、跨省剧种5个,以及偶戏、影戏5种,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其中19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近年来,我省在加强戏曲传承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政策资金及人才保障力度,不断提升戏曲传承发展工作地位。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先后下发了《关于传承和弘扬福建戏曲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福建戏曲保护传承与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福建省戏曲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福建“戏曲进校园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和文件。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如海峡演艺中心项目建设;2012年起每年投入1200万元购买省属院团文化惠民公益性低票价演出,2020年该项经费增加到1800万;2014年起扶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剧种剧团开展免费或低票价公益演出,到2022年为止,共扶持院团经费共计1.64亿元(近年均为1950万元);2017年起扶持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至今共扶持重点剧目103个,扶持金额5457.5万元(近年年均900至1000万元);2015年起,设立了省级地方戏曲扶持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用于全省地方戏曲扶持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剧种抢救等工作。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健全福建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培育高素质戏曲人才。已制定《福建省文化厅特聘戏曲导师培养学生管理办法》《签约剧作家管理办法》《关于省属艺术院团设立创作室和加强舞台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通知》等相关制度与办法。积极开展央地戏曲人才合作,如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主体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2012年入选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入选这个名册的唯一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剧团通过“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联合泉州艺术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培养了45名学员。2017年,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与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办表演艺术“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大专班。
二、加强戏曲资源整理研究,不断夯实戏曲传承发展基础性工作。一是精心组织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积极实现成果转化。2015年原国家文化部在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设立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普查业务工作。2017年普查任务圆满完成,并撰写、出版《全国戏曲普查报告汇编》(上、中、下三卷)。与此同时,积极转化戏曲普查成果,组织撰写《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福建17个剧种分册。二是持续推进我省戏曲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目前已整理出版《泉州传统戏曲丛书》16卷、《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23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卷)丛书》19册、《闽西汉剧丛书》10卷(已出版4卷),总结当代福建戏曲剧目生产成果、剧种艺术特征,精选475个有剧种代表性的经典传统剧目或新编获奖剧目,结集出版《福建戏曲演出剧目汇编》(上下册);推进“福建濒危剧种抢救工程”,《福建濒危剧种丛书》于2019年出版,涵盖北路戏、平讲戏、四平戏、大腔戏、梅林戏等5个剧种;编辑出版《莆仙戏优秀剧本集》《莆仙十音八乐》等。三是着力加强福建戏曲数字化建设。高度重视戏曲资源数字化工作,实施“福建传统剧目抄本数字化暨保护修复工程”,积极申报参加国家“十三五”“十四五”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同时,推进福建戏曲“像音像”工程,加大对复排传统剧目、传统折子戏的拍摄和整理力度,抢救、保护戏曲文献资料,现已拍摄各剧种传统折子戏130个,传统剧目50多场,并制作《寻访老艺人》系列专题;全面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已开展4期共38位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拍摄视频总时长超过150小时,采集口述文字资料近200万字;开展莆仙戏史料数字化影像化工程,收集整理戏曲录像资料200多辑,乐谱、剧本资料近100册,录制42出经典传统折子戏,录制莆仙戏1080题曲牌唱段和400多套莆仙戏传统锣鼓经。2016年,福州市启动数字化加工及珍贵剧本修裱工作,共扫描剧本24万余页,修裱剧本1万余页,建立图书全文数据库,实现戏剧剧本档案数字化建设。
三、加强规划组织引导,不断提升戏曲精品创作水平。一是推进精品创作“火花茶会”机制。注重从源头抓艺术创作,聚集省内外专家,通过谋划策划、研讨探讨、议本悟本、看戏评戏,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专题研讨,推动培育更多具有福建气派、福建特色现实题材精品力作。自2016年底创立到现在,共举办艺术精品创作“火花茶会”115期。在“火花茶会”机制的推动下,福建戏曲精品创作取得新突破。闽剧《生命》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该项目的六届蝉联,莆仙戏《踏伞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剧目,实现了该项目的四届蝉联,12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总数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二是施行戏曲精品剧目项目化运作。明确“四个一批”精品创作目标,制订《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争取三到五年内创作一批、储备一批、排演一批、推广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实施重点剧目“挂图作业”。重点剧目每月一报项目推进情况,按照项目管理规律,及时发现创排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协调解决,督促管理各个剧目的进度执行和任务完成。协调资金保障,完善精品剧目创作条件。省财政从2017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资金扶持20部左右舞台艺术精品。三是围绕重大题材、重大节点,提高剧目创作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节点,根据我省的实际,突出现实题材、红色题材、福建特色题材、海峡题材、华侨题材、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等,着力打造艺术精品。
戏曲传承保护发展是我厅的重要工作之一,下一步,我厅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戏曲传承发展分类指导机制。充分利用我省艺术创作的优势地位,打造不同类型的戏曲创作基地,如依托省属院团打造“地方戏曲现代戏创作基地”“尹派越剧传承基地”“京剧武戏基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明确省、市、县级院团功能定位和创作演出目标,分类推进改革,促进剧目生产表演。二是进一步夯实戏曲传承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搭建“福建戏曲资源数据库”,作为戏曲经典剧目、濒危剧种、名家艺人等表演音像数字化采集的集中存储与展示平台;推动福建戏曲、文献图文资料数字化与影像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建立福建“经典百折”等数据影像库;探索建立戏曲数字化研究平台,做好戏曲普查成果转化,建立我省戏曲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利用我省戏曲资源丰厚的优势,构建福建戏曲数字博物馆。三是进一步加大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在保障重点院团建设同时,加大对基层和民营团体的资助,特别是濒危剧种剧团的恢复与扶持,财政资金中设立专门的戏曲振兴发展基金。确保在每个珍稀、濒危剧种中至少有一个获得国有资金专项扶持的剧团,以保证现存活态剧种中都有剧团生存。在加强各剧种传统经典剧目整理工作中,优先考虑将濒危剧种剧目复排抢救,选择具有剧种特色的优秀剧目,纳入“福建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进一步完善戏曲的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广“剧目驱动教学”“演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四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戏曲院团作用。大力推进省市或基层戏曲院团排练演出场所建设,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评选并扶持一批具有创作演出实力和广泛影响力的重点戏曲院团,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扶持等措施做大做强,激发国有戏曲院团工作者创演积极性,充分发挥重点院团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重视民营剧团疫后生存发展问题,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强民间演出市场的规范,鼓励并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表演团体。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拍摄录制传统戏曲VR视频,在一些传统文化旅游区,以及大型城市综合体、科技馆等场所提供体验。采用3D摄录技术,如新近出现的120帧/4K/3D技术,拍摄高素质戏曲3 D影片,组织进行公益演出。
领导署名:林守钦
联 系 人:孙均桥
联系电话:0591-87118134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7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