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化窑白釉双耳瓶
明(1368—1644年)
瓷 瓷器
高14.5厘米 口径6.7厘米 底径5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藏
该瓶胎白较坚硬,器表通体施白釉,微泛青色,较润滑,胎釉结合较紧密。浅盘口,长颈,溜肩,鼓腹,底部内收,窄饼状实足,颈部堆贴对称双耳。此类瓶一般多见中低温釉,釉色多发黄。此瓶烧成温度较高,为明代晚期的形制。
(左)明德化窑白釉狮形香插
(右)明德化窑白釉狮形香插
明德化窑白釉狮形香插
明(1368—1644年)
瓷 瓷器
(左)高12.4厘米 底长5.4厘米 底宽4.8厘米
(右)高12.6厘米 底长5.4厘米 底宽4.5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藏
香插胎白细腻,施象牙白釉,足跟及底内里露胎。狮子蹲坐于四方座上,分别以一前腿踏于球上。双目圆睁,开口露齿,口衔一下垂绶带,颈部各套一项圈,形象生动。两狮呈对称状。狮尾一侧竖立长圆管以插香。模印成型。
清乾隆漳州窑米色白釉刻牡丹纹瓷花觚(gū)
清乾隆(1736—1795年)
瓷 瓷器
口径18.6厘米 高35.5厘米 腹围39.5厘米 足径13.5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漳州市博物馆 藏
瓷觚为喇叭口,尖圆唇,直筒长腹,中部鼓圆,刻画牡丹花纹,上下各饰两道弦纹。腹底外撇出棱,矮圈足呈两层台状,足跟刮釉露胎,呈淡褐色,足内满釉。足底内心印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年号款。浅灰胎,胎体厚重致密,外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
该瓷器在造型、纹饰、釉色等烧制工艺上,反映了窑口的独创风格。此件漳窑觚器造型仿古青铜器,特别是“大清乾隆年制”纪年款,弥足珍贵,可以作为断代标准器。
“漳窑”名称来源出自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福建侯官学者郭柏巷所著《闽产录异》:
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
考古资料是1966年山东兖州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巨野郡王墓出土的漳窑蟠螭尊,这是一件从科学考古中得到的有可靠年代依据的文物。传世品年代最早的是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成化漳窑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