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八闽文物

福建博物院:文物上的春和景明

来源: 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博物院       发布时间:2024-04-01 09:53      点击数:      字体:          默认
来源: 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博物院       发布时间:2024-04-01 09:53     
点击数:{{pvCount}}      字体:          默认

来源: 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博物院

发布时间: 2024-04-01 09:53

点击数:

字体:          默认

  春天来了!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福建博物院,邀您跟随馆藏文物,一起探访博物馆里的无边春色。

  踏青赏春正当时

  杏枝横斜,错落有致;杏花朵朵,次第开放。轻燕五只,斗转翻飞;动静结合,画风独特。

  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尽显春光无限美好之态。

清 任颐 杏林飞燕图 轴

  泛一叶想象的扁舟,随画家华嵒,伴着蒙蒙春雨,去感受春天,与春风共同漫步,将这无边春色,尽收眼底。

清 华嵒 山水图(春雨泛舟)

  半湖春草微微雨,一艇寒烟软软风。都被野夫收拾得,可人诗境趣无穷。

清 华嵒 山水图 (柳树断桥)

  日晒香堤鸟语娇,寒烟著柳绿条条。东风未解西湖冻,春色先争过断桥。

现当代 娄师白 柳鸭图 轴

  微风轻拂,细柳微动;小鸭颟顸,戏于柳下。有的仰头张望,有的低头畅饮;有的结伴嬉戏,有的振翅欲飞。活灵活现,乖巧可爱,尽显春日浪漫、生灵萌动之美。

  春耕春种农事忙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春天,既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农人们忙碌耕种的时刻。在古代,春耕作为一年耕作的起点,凝聚着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智慧。

  探寻文物中的春耕印记,体会古人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商周陶鼓形器

  该陶鼓呈腰鼓形,器身上附有兽形提梁,下接喇叭形实心座。

  《周礼·春官·籥章》记载,“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其中“土鼓”指的便是陶鼓,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农神、庆祝仲春播种等仪式。

  敲击鼓面,洪亮鼓声响起,余音不绝,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虔诚祈愿。

牧童骑牛铜像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风俗通义·佚文》

  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牛作为人类最早驯化并饲养的动物之一,成为了古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帮手。

  这件牧童骑牛铜像整体造型奇特,生动细致,两只牛连体双向重叠,小牛在上,大牛在下,可能为埋窖时所致。吹笛牧童盘坐小牛背上,姿态一派轻松闲适。

1934年翻印中共土地人委部印发的《春耕运动生产计划》

  “开熟荒,开生荒,扛起锄头上山岗,锄头当枪,荒田当战场,一心只为多增产,支援红军打胜仗。”民歌中充满了苏区人民的劳动热情。为解决粮食紧缺的问题,苏区各地积极开展春耕运动,成效斐然。这件《春耕运动生产计划》,便是苏区军民积极投身于春耕生产的重要历史见证。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春有着特别的钟情和寄托。细腻含蓄、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曾将对春的情感和憧憬融进了所制造的器物之中,传诸后世,使得当代华夏子孙能领略古人寄托在器物中的对春日的热爱与赞美。

  华美的器物犹如凝固的时间,存留古人多姿的春日剪影。不妨到博物馆去,回望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从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