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
(总第013期)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 2019年10月30日
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在福州开幕 我省11台剧目参加展演
10月26日晚,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在福州市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开幕。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唐登杰,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福建省领导王宁、梁建勇、郑新聪、张广敏、林宝金、张兆民,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有关领导,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石建平、厅长吴贤德、副巡视员赵建宏以及省文联等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福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这也是继1993年第三届中国戏剧节在福州市举办、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在厦门举办后,中国戏剧节第三次在福建举办。
本届中国戏剧节我省共有莆仙戏《踏伞行》、越剧现代戏《林巧稚》、闽剧《红裙记》、音乐剧《茶道》、歌仔戏《侨批》、闽剧《龙台驸马》等6台剧目入选,占全部入选剧目的五分之一,其中闽剧《红裙记》将作为闭幕大戏演出。同时在中国剧协支持下,省文旅厅会同省文联、省剧协举办“闽台交流合作剧目暨福建优秀剧目展演”,纳入本届中国戏剧节展演版块,共有话剧《盛宴》、闽剧现代戏《生命》、音乐剧《鼓浪如歌》、京剧现代戏《红土》、高甲戏《浮海孤臣》5部剧目同步上演,多层次、多角度展示我省戏剧创作和闽台合作交流的丰硕成果。
本届中国戏剧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建省戏剧家协会承办。本届中国戏剧节将持续到11月12日,共有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家中直院团的30台剧目参演,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戏剧艺术最新创作成果的集中亮相,是对全国戏剧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检阅,是广大戏剧艺术工作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戏剧节期间,还举办全国戏剧创作论坛、全国戏曲音乐创作论坛,以及闽派戏剧人才培训班、闽剧文献展等相关活动。
(厅艺术处)
我省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
表彰座谈会在福州召开 省文旅厅荣获组织奖
10月15日上午,省委宣传部召开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暨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表彰座谈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建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郭宁宁主持会议。省文旅厅党组书记石建平,厅属单位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代表,新晋文华表演奖、戏剧梅花奖、曹禺剧本奖获奖人员,以及省艺术研究院、省属文艺院团等单位负责人和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表彰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表彰第十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福建获奖作品以及文华表演奖、戏剧梅花奖、曹禺剧本奖福建获奖人员,总结福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经验,共同推动福建文艺繁荣发展。
在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共有6部作品获奖,成为2015年全国文艺评奖改革后全国首个实现“五个一工程”“满堂红”省份。由省文旅厅出品、省实验闽剧院创排演出的红色题材闽剧现代戏《生命》,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喜获“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戏剧仅11部、其中戏曲4部),实现了福建戏剧该奖项的“六连冠”。省委宣传部为表彰我省在组织实施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作出贡献的单位,授予省文旅厅等4个单位“组织奖”。对入围上报参评的省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等2部戏剧作品授予“贡献奖”。
梁建勇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风貌、引领新时代风尚、展现新福建建设成效的文艺精品,推动我省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增强“四力”,到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大潮中去,激发创作灵感,进行艺术积累,实现美的创造,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善于从福建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阐发,更多创作福建特色、福建风格、福建气派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打响福建文化品牌。要不断锤炼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峰之作、传世之作。要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导,建强一线创作主力队伍,形成聚力搞创作、竞相出精品的生动局面,推动我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座谈会上,石建平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立足福建优势,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发展;着眼长远,构建出精品出人才的长效工作机制三个方面,汇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获得本届“五个一工程”奖为新起点,组织好下一阶段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体会和思路。
(厅艺术处)
我省33处文物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0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我省壳丘头遗址群等32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鼓浪屿近代建筑增补点扩展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浪屿近代建筑群。至此,我省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我省入选的不可移动文物突出体现了我省史前遗址、革命文物、乡土建筑、宗祠家庙以及传统村落为单元的古民居群等文物资源特点。如:壳丘头遗址群,为南岛语族扩散学术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也是体现海峡两岸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苦寨坑窑址,获评“2016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距今3400-3700多年,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原始瓷窑址之一,将我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填补了我国原始青瓷发展阶段的空白,也为福建地区青铜时期的文化编年提供了可靠材料;永泰庄寨建筑群,有别于福建土楼,是土堡的一种特殊类别,是中国防御性乡土建筑的典范;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旧址,是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原中央交通局建立的、由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通往中央苏区唯一的秘密红色交通线,作为一个线性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旧址完整、真实地保存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与中央苏区联络的历史信息,是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历史见证。
(省文物局)
省文旅厅着力“五个突出”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一是突出文化引领,培育文明乡风。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和基础工作来抓,将乡村文化内涵挖掘、文旅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出特色、育品牌、求实效。在工作推进中,围绕“留旧”抓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重点推进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工作;围绕“留文”抓乡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重点组织编辑福建乡村文化记忆丛书;围绕“留魂”抓公共文化供需对接,推进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开展乡村春晚、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百姓大舞台”自开演以来共演出84场,44个文艺团体单位参加了演出,一些市县也设立百姓大舞台开展丰富生动的文化活动;在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共组织“乡村春晚”文化活动968场次,覆盖1610个村;在中秋国庆期间,全省286个公共文化机构举办了1027场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其中“读中华经典 颂时代华章”诵读大会暨颁奖典礼,海博TV线上线下近百万人观看;全省13个项目入选文旅部2019年“春雨工程”项目名单,为历年入选项目之最。
二是突出故事挖掘,讲好福建篇章。指导推动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乡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等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进行研究、阐释和利用,或建立文化景观标识;或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展示宣传;或提出新见解、新表达,形成新故事、新语境。组织编辑福建乡村文化故事系列丛书,宣传弘扬乡村历史文脉。系列丛书初步确定了乡士乡贤、乡居乡聚、乡土乡味、乡作乡艺、乡风乡俗、乡音乡趣、乡训乡约等7个主题,每个主题拟编印出版一册或若干册。计划每年编辑出版2-3本,争取到2022年完成10本。目前,第一辑《乡士乡贤》已完成初稿,第二辑《乡居乡聚》正在向各地征集故事素材。
三是突出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着眼于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积极打造全域旅游,培育“金牌旅游村”等乡村旅游精品。今年,我省共有寿宁县下党村等1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遴选30个金牌旅游村进行重点宣传;新培育13个四星级休闲集镇、34个四星级旅游村;目前全省共创建144个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旅游村。根据第三方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282.81万人次,比增19.3%;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36.77亿元,比增23.7%。
四是突出整合共享,提高服务效能。着眼于增强乡村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加强统筹整合,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指导各地整合利用古屋、古厝、旧村部、旧学校、旧礼堂等闲置场所,建设特色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共同努力下,我省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村(社区)完成功能整合的有13652个,占比为82.3%,380个省级示范点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效果;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完成率分别为69%和75.6%。
五是突出传承保护,赓续乡村文脉。强化规划引领,组织编制《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14-2030)》。强化标准规范,编制《福建省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导则》,指导推动各地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编制《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整治导则》,启动实施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鼓励社会参与,出台《福建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和《福建省文物建筑认养管理规定》,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工作。加强非遗保护,培育25家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长乐市闽剧等7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全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历史文化街区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6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1个。中国传统村落492个(数量居全国第6位),省级传统村落503个。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项、代表性传承人143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项目517项、保护单位579个、传承人735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15个。
(厅公共服务处)
省文旅厅全面实施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今年以来,省文旅厅持续推进“百镇千村”建设工程,全面实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百企百村帮扶专项行动等旅游扶贫八大行动,深入挖掘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
截至目前,省文旅厅联合省发改委对356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予以扶持,下拨扶贫专项资金共计1.752亿元。全省已打造5个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13个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近年来,省文旅厅注重统筹联动,制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全省文旅系统各部门职责,强化部门协作;多次深入全省旅游扶贫重点村和挂钩帮扶县、村一线,开展实地调研,重点推进老区苏区乡村旅游创新工程项目25个;组织文旅企业结对帮扶472个村;扶持老区苏区22个单位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推动实现老区苏区11个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7个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7个村镇入选全省特色文化文物示范村镇;推动各地打造红色旅游景区38家。
(省旅游宣传中心)
简讯1则:
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会10月22日至23日在永泰县召开。会议从突出文化引领、突出讲好故事、突出文旅融合、突出整合共享、突出传承保护等五个方面介绍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分析我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存在的联动不够,合力不强;规划缺位,理念滞后;设施网络重建轻管,效能不高;文化资源方面挖掘不深,业态不新;机制创新不够,政策不匹配等问题。并强调要从聚焦提高站位,切实承担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责任;聚焦讲好乡村文化故事,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聚焦提升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聚焦丰富文化内涵,扩大乡村文化旅游影响力;聚焦留住乡愁,推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等五个方面“五个聚焦”,推动我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会议期间,还举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授牌活动,为我省福州市长乐区(闽剧)等7个地方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牌匾。
(厅公共服务处)